江南新闻

jnxw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admin@notesoncamp.com

地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文庙社区黔中大道3号

您当前的位置是: 江南app > 江南新闻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江南app:当代教化的主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05:30:08 丨 文章作者:小编 丨 浏览次数:832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当前还有很多老师对课本教材不够重视。课本是全省很多专家学者潜心编著的教材,而且历经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相信课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扮演着主角的地位,我们一定不能放松对教材的研究和探索。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在学生阅读课本时,我们很容易发现,课本上那些形象、直观、具有现代气息的插图让学生很投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知道这些图片背后隐藏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图片的含义,拓展一些有趣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更深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兴奋点。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看得很认真,我们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和考点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拓展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我们可以将“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内容稍加渲染和夸张,联系一些生活热点以及一些有趣的事件,让学生在关心时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二力平衡”实验,用塑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吸管做“大气压实验”等等,这些器材学生很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好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的分组实验),能清晰地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引发学生对现象的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烧金鱼的实验很有趣,我们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告知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我们在家里经常煮鱼,今天老师有一条神奇的金鱼,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它的神奇之处等等。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比如,后面的压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等等。在惯性演示实验中,为使实验效果更震撼,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当教师用手指或小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学生会尖叫和不由自主地伸手来保护鸡蛋。当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压强实验即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可由老师自己通过技巧(用手掰一个口子)演示,感觉十分的轻松,然后找学生上来演示,学生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很轻松,自己却很费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包含着对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管理、现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以及教学方法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做出新的解说。

  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所进行的对现代所需要的技能性的人进行培养和塑造。今天的职业教育,目的就是要围绕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来进行的。现代的人应该而且必须是掌握现代基础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的人。只有到今天,人才把开发和占有自身为手段了。那么,这也就决定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主要以对受教育者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职业及创新能力为其基本内涵。

  现代的一切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常常被人们严重的误解。如果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与现代管理思想格格不入的。其实现代的管理制度的核心应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的有尊严和有价值。这两点其实是一个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对人的管理的基本内核。

  以往的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现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就由某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者,转换成了在传授某种知识的同时又是这种知识结构的发现者和多种综合能力的指导者了。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知识体系的传授,激发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创造――其实这种创造能力和创造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发现过程,也就是人生的诗化过程;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共同提高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知识系统的传授和把握,把精力和热情放在指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指向上。

  在现代思维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语境下,我们必须明确,课程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课程结构的本质是人的发展结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通过课程系统的作用来导致人的发展结构的实现环节。我们今天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多少时间,其实都要根据现代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决定。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这也就决定着,研究人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的需要,是全部课程设置和课程活动的根本性前提。

  既然人的自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而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来塑造人和培养人,那么,现代教育的评价就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与能力的评价,是对这种培养人塑造人教育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现代教育的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现代教育标准基本原则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一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时候,主要看受教育者是否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起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能力以及人的尊严的真正意识;二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共同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即是否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机制;三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达到了在把握具体知识的同时而又获得了一种现代知识体系和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有价值的创造的能力,即是否为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人们在看待教学方法的时候,大多将其当做一种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来对待的。其实从现代思维的角度看,教学方法问题首先是个教育观念或教学观念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在于:我们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对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为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打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然后才能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你是单纯灌输知识,还是有意识地培养能力,方法截然不同;同样,我们也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角度来确定将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假如一个教师的观念是平等的和民主的,是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提高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他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互动式的、交流式的。所以,我们说,一个教育者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成败。具体说来,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与学生均是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创造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是关键所在;最后,对现代的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教师本人具有发现问题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这一点的实现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整体必须能够发掘和展现出来;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造能力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任何方法的选择都是一句空话。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核心,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结语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现代教育,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1]郑勤砚.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J].艺术教育,2008(2).

  [2]李觉辉.论中西方哲学观念下各自的美术生态[J].美术大观,2014(6).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共识,也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21世纪,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职的教育教学中,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以确保培养人才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的方法有加强“两课”教育,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潜能等。但是应当看到,这些教育方式,还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包括和代替全部的素质教育。如果仅仅从这些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对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仍然会有一定的距离,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究其原因,个人认为,还是教育实施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深刻理解,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割裂开来,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相对不够灵活、现代;对受教育者缺少深入地研究,一味地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强加于当代的有着独立人格的90后身上,而不管其内心所想,不顾方式方法;对社会所需人才的需求标准和要求没有进一步分析,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培养,缺少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持续接受教育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就业为导向,这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端技能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育的一方面,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是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始终的,也是高职教育目的。因此,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将现代化的技术、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如投影、幻灯、录音、摄像、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授课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它突破的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的方式,甚至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一种变革。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用多媒体的技术后,能更加直观地利用声、光、电技术等展示课程的内容,传递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展示一些无法直接看到或难以表述的技术内容,这是传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在“两课”中展示的某个历史事件,可以使用一段影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立体地展示出某个工作过程,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并担任一个角色、承担一个任务进行“工作”;比如,有些无法到达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图片、图像或者网络进行现场模拟等;再比如,学生在参与学校或教学的事件发展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查看其讨论的进展情况,这体现了其交互性的特征。

  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后,教学平台不再是单一的教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学习,使教学平台由传统的封闭形式转为开放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平台进行师生相互沟通。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出现使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变得如虎添翼。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多样化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演示法、任务或项目工作法、分组教学法、模拟实践法、情境再现法等等,这些方法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高职的素质教育范围已经从传统理解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身心教育、文化教育过渡到增加了专业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发展的本身,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与发展,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早已渗透现代化的技术,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必需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在课堂内外,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

  很难想象,面对着一群90后的高职学生,如果课堂上还是只使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授课,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在现代高职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早就是必须使用和需要很合理、很好地使用了。一方面,学生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强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77 现代化的生活、现代化的都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体育课程的正确看待,是教学,是学校,是教师的共同进步。既然对体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希望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顺利地完成初中体育的教程,能够给予初中生正确的体育思想。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觉得初中体育教学应当结合现代化因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得体育课程更加完善。

  为初中体育教学增添现代化因素,首先得明了传统的体育教学特点。只有两者相互对比,才能发现其中一者的缺陷或者优势,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目前的体育教学方式。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觉得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对于初中体育而言,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体育的教学课程,认识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各种体育项目进行教学的展开。但是,这些体育项目往往都是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铅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这些项目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可能从小学体育就开始与其有了接触。若是在初中阶段让他们再次重温这些学习,可能不会产生可观的教学效果。

  面对初中的体育教学,大多数的教师都选择了室外活动教学,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的确,教师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及动态的教学方式让初中生乐于接受体育教学。但是,在初中的体育课程中,教师不变的教学程序。例如集合、跑步、讲学项目、练习项目。这样一套教学程序走下来,初中生对其已经渐渐地熟知。一旦他们疲倦这种教学程序,一旦他们对体育项目失去兴趣时,即使教学环境的诱惑也不能成功地带动初中体育课程的有效进行。

  文武双全是历代对人才的追求,但是到了当今社会,似乎文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教师、家长们希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社会观点及学校观点的鲜明变现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妥协。将体育教学时间挪给其他教学,或者是跟其他教学调换时间段,这些做法会让学生清晰地看待体育课程的位置,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观点。总而言之,传统的体育教学特点就是项目传统且单调,教学方式单一,以及随意性强。

  现代化的都市、现代化的生活,这些都影响着现代人的想法。作为教师,教学想法也必须朝着现代化、积极化的方面发展,力求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接受到更加到位的体育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其存在的优势,将体育教学现代化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希望将体育教学与生活、与现代进行更加合理的结合。教师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三个发面着手,改善体育的教学。

  体育教学不是亘古不变的,随着时代及社会的进步,体育的教学项目也在不断地得以完善。作为初中的体育教师,必须从这些体育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从而达到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更适合初中生以及适合教学呢?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体育及技能方面考虑项目的选择。现代体育也就是说当代的热门体育项目。就近几年的体育形势而言,篮球和足球的关注度逐渐提高。NBA比赛、世界杯足球赛,这些激动人心的赛事足以让我们看到其的教学魅力。很多男生对于篮球、足球的追求是无法抵挡的,将其作为教学项目之一,不仅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还让体育教学多元化,与国际体育接轨,让中国初中生认识、掌握多类型的体育项目。从技能方面而言,游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项目。游泳能够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能够带动全身肌肉的运动,并且这是一项求生的技能。将其作为体育的教学项目,能让学生对夏季体育有所期待,也能让家长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感到安慰。发展新项目的教学,体育教师还可以挖掘更多的体育项目,从现代生活中以及从教学经验中,让初中生感受到体育项目的魅力,让初中生拥有更好的运动能力。

  当然,这并不属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范畴。但是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因此,应当勇于提出建议。从专业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师能够从现代生活、教学中观察、发现到目前体育教学的缺陷。学校领导或者后勤工作者对于体育的认识及理解并不是那么全面。因此,在体育设备安排与设置方面必然会有些许欠缺。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及体育教学发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将这个建议提出到讨论议程上。通过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体育新设备。

  传统的体育课程大多数时都是安排在室外,这是吸引学生、方便教学的教学方式。但是,现代化体育教学应当重视新方向的体育教学。对于初中生而言,目前的他们还处于成长的过渡阶段。他们即将脱离任性,走向有思想、有内涵的成熟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当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初中生既能感受到体育的动,也要从体育的静去收获知识。教学新方向指导教师除了重视室外教学,还应结合室内教学。毕竟,室内教学的氛围及规章制度能让学生更加静心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在室内教学的讲解则主要是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这也是被大多数体育教师所忽略的方面。

  后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是一种以反思、批判和否定近现代文化、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解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解当今社会文化趋向的方式,它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现代教育也产生了冲击与震荡。因此,深刻剖析后现代主义,准确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与质疑,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及“平等性”等等,这种思维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该思维所体现的对“平等”的新认识和对“主体性”问题的重新认识,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础。

  一般而言,“平等”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同质的平等,也就是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多样性的对象。一种含义是指异质的平等,即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存在具有普遍本质的个性,强调维护学习者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去关照世界、解释世界的做法,宜称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存在千古不变的教条,主张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多种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眼中的“主体”是具有流动性、生态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主体的流动性是指后现代主义不再把主体当作是非历史性、固定不变的实体或状态,而是随着社会网络的变迁而不断地被创造和生成。后现代主义强调主体的生态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去除人的简单规定性,恢复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主体的本来面目,使人从抽象的主体回归到具体的主体。主体的创造性,是指人不单是作为社会产品的存在,而且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处的环境做出自由反应的、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存在。

  由于基础的基本一致,因此,虽然后现代各种流派众多,但其教育目的呈现出相对一致的价值取向。

  “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有助于我们反思和重构现代教育目的。

  1.应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预设,教育目的是人的个性发展、自然发展。

  “在后现代教育目的中,没有真善美化身的人,没有柏拉图式的哲学王的形象,投有高大全;只有多层面的、复杂的、活生生的、自相矛盾的、自由的特殊个体,他没有任何限定性,不断的自我构建,创造出自己的本质。”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

  现代的教育目的却是以培养“完人”与“全人”为目的的。故而,现代教育总是在追问,培养出来的人是否能达到某种要求,而不是关注培养出来的人是否依然具有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丰富与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解构瓦解了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作为现代性宏大叙事的一种类型,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教育仍然可以注重学生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教育目的应具有更大包容性,培养有“个性”的人。

  后现代主义者都反对权威、本质主义,认为“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被理解”。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看来,学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综合,也可以分科,可以开办以两门学科或活动为主的特色学校,也可以遵循各种不同的传统,对于学校教育目的应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标;而面对着具有如此丰富性、多元性的学生个体,教育应尊重他的禀赋,而不是去消减它。

  在教育目的上,现代教育目的多是统一对所有受教育者的要求,趋向于用标准化指导和规范学生。受完人教育目标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一味强调要培养完满的、理想的人,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个性服从个面,差异服从统一,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的抑制。后现代者对差异与个性多元的重视,启示当今的教育目的要关注不同人群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要求,提倡培养有差别的个体、培养特殊人,重视不同的文化差异,反对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地方教育目的的文化霸权。教育决不能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生,它应该遵循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帮助人成长”的任务,教育内部才有可能实现线.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教育目的,重视生态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

  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内在关系的观点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影响亦是巨大的。后现代教育者提出生态教育学,主张人、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通过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教育者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的秩序。

  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高扬了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人类无限地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和生存平衡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球正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于人类生存。更为严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支配却反过来导致了物对人的役使,使人沉溺于物欲之中,丧失了精神的追求。面对这种状况,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及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导人们重视环境与生态意识,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和谐的关系,发展可持续战略。而在这

  一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对主体的哲学思考则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我们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中可以看出,它本着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原则,力图打破现代完人教育中“完人”这一概念对人的发展的限制及其中所隐含的权威话语,并将教育目的置于千变万化的生活世界、置于开放的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目的具有了生成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后现代教育目的找到了现代教育目的身上的顽症,而且试图去寻找解救的处方,但后现代教育目的自身的局限与困境使得其无法最终超越现代教育目的。

  1.后现代教育目的坚决反对现代教育目的中的理性思维,然而后现代教育者所坚持的彻底反理性主义的立场,虽然有其思想的根源 现实的基础,但就其理论来说,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他们片面强调否定 差别,排斥肯定 同一的理论思维,是一种非辨证的思维方式,J・马什对此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肯定 同一和在场没有否定 差别和不在场就不可思考,那么反之亦然”。其次,就后现代教育者的反理性立场来看,存在着以理性的方式来批判理性的悖论。J・马什指出:“后现性批判中蕴含着自我参照性的悖论”。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并不能避免“给出批判的理由而又不陷入行为和旨义,操作和陈述之间的操作矛盾”,因此可以说,“在后现性批判能够摆脱理性基础之前就破坏了它的基础。”从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思潮的种种困难与悖论来看,它并没有根本解决以往的反理性主义所面临的同样的困难与悖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2.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反对现代教育目的中的永恒性、普遍性和一劳永逸,试图超越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但它自身何尝不是一种本质主义:它只是用自己的目的去代替和消灭现代教育目的;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和可对话性的,却对现代教育目的采取彻底摧毁、压制的态度。不管后现代教育家承认与否,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将自己的话语看作永恒真理的倾向与企图。”教育目的的建构并不是从一个理想走向另一个理想,而是应当立足于现实,结合目前教育发展实际程度和所处的历史境遇,将教育目的理想作为一种追求,用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导教育实践,充分尊重来自教育目的内外部的冲突和危机,不断的完善、丰富自身。

  (1)祖辈的文化素养低。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身为祖辈的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有的已超过70岁,较小的也有50多岁,由于种种原因,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父辈,加上知识老化,他们的文化水平要低于父辈。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多是陈旧内容,缺乏科学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隔代教养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会贻误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祖辈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在访谈中,调查者就“是否担心因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孩子是如何发展的?”之类的问题行了访谈。总的看来,大部分老人并不担心孩子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自然的成长。(3)祖辈的教育方法简单。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隔代教养中祖辈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教育方式的运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的施教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加上读书看报量有限,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隔代子孙实施家庭教育。在调查者的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孙辈往往过于放纵,溺爱,严格要求较少,使孙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家庭教育中的代沟不仅表现在家长与子女之间,也表现在祖辈与父辈两代人之间。祖辈与父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和冲突也不鲜见。经常能看到:对孩子你这样要求,我那样要求;对孩子同一种行为,你赞扬,我斥责;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我满足,你限制。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会引起祖辈的不满,发生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面对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只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行为规范的形成迷失了方向。

  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年轻父母长期双双外出或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能照看孩子,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年长的父母抚养,形成隔代教养格局。一方面,在这类家庭中,老人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一定量的农业劳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缩短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顺利进行。

  学前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家庭早期的教养将对幼儿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未来的1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养的发展。由此可见,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养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健康成长。隔代教养相对来说对幼儿的教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当家庭的功能无法运作以维持时,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这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祖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长;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各种教养孩子的知识。”祖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应更有针对性,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祖辈应该更多地了解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了解现在孩子 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多跟孩子沟通,让教育多一些针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

  从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中,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祖辈处于协管教育状态,则对幼儿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周或十天半月抽出点时间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小住几日,加强亲子情感。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各有所长,但其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学者提出,当祖辈参与孩子教育时,由于家庭关系复杂化,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会变得较为复杂。但是只有当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时,两代人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互补,隔代教养的质量才能提高。对此,研究者建议:(1)对于祖辈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意见,父辈应尊重和接受,对于一些不妥的做法,应侧面提醒,切不可横加指责、言词粗暴、断然全盘否定。同时,父辈可以给祖辈买些理论不深,且操作性强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营养学等方面的书,指导、示范给祖辈看,更新、充实祖辈的育儿知识,同时鼓励祖辈参加附近学校举办的教育讲座或到隔代家长学校学习。(2)对于老人在育孙过程中的科学行为,尤其是祖辈没有意识到的科学教育行为,父辈如果发现,应给予表扬,这样一方面会极大促进祖辈学习科学教育孙辈的热情,另一方面,祖辈以后会注意自己教育孙辈的方法,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是否对孙辈发展有益。(3)隔代教养中,祖辈要时刻注意不要充当儿女教育孩子的绊脚石。如果儿女教育孩子正确,祖辈不要因为自己疼爱孙辈,而和儿女唱反调。革命年代的国共“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和平年代,建立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统一战线”能使父辈与祖辈在隔代教养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幼儿园首先从日常教育入手,增设相关的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其次从孙辈入手,让孩子正确认识祖辈对自己的爱,是对自己的关心,孙辈应孝顺祖辈,以回报祖辈的一片苦心,同时应分清祖辈的疼爱中哪些是有利的,那些行为是溺爱。教育孙辈不提过分的要求,避免祖辈答应孙辈的过分要求而采取溺爱的方式。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充分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祖辈获取育儿知识,鼓励他们多听育儿广播、多看电视中的教育节目;介绍他们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以及报刊的《早教园地》等。

江南app:当代教化的主张十篇(图1)

  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农村隔代教养不仅仅是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更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设立“村活动阅览室”,订一些报纸、杂志和教育书籍,派人专门管理,或轮流值班,让文化的氛围浓起来,让人们关心时事,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自身的知识,开展一些“好家长”“好孩子”“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制订评选规则,不一定给予金钱,但可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开展各类比赛,如编织、书法、讲故事等活动。建立适合幼儿发展创新、竞争成材、健康文明的村文化和社区文化。还可以成立关心隔代教养幼儿工作委员会,成立隔代教养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这些家庭的幼儿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幼儿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的父辈,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职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但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除了交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农村隔代教养,作为农村家庭中一种特有的客观存在的教养结构和形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兴利除弊,全社会共同关注,一定会为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幼儿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 郑福明.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51-53.

  [3] 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05.(1):27-30.

  [5] 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9] 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10] 刘如 坤,刘利才.陶行知幼教思想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启发与反思[J].现代农业.

  [12] 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线] 李晓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N].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6] 王国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就日益显示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确分析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二十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较之马克思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的首要的和决定性的要素。认为,适应经济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针。这是同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定向和定标。以深邃的历史发展眼光审时度势,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反复强调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认为,各级领导解放思想,精心施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和保证。这是同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定法和定论。在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方针,有了进行教育改革的总体规划之后,同志强调指出,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引起高度重视,并脚踏实地地精心施工。他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深刻地把握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三个面向”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基础和核心,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伸。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任何改革伟业的实施,总是首先要确定改革的方向和进行改革的指导方针。基于此,根据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思,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战略指导思想,为确立我国本世纪乃至21世纪的教育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保证它的实现,要求教育培养出在质量、数量、结构上都适应其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注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一般劳动者的需要,而且要造就一支足够数量、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各种专业人才;同时,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还要考虑到各种人才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只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并就教育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指示。

  一定阶级的政治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人才素质的规格。今天的青年,将是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但要有“三个面向”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更需要某种“灵魂”作为教育前进的灯塔。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考察总结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得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在他看来,理想信念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对教育改革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从纵向方面即从教育的高低程度来看,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内容;从横向方面即从办学形式来看,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内容;从深化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来看,既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及教育的后勤保障工作等宏观内容,又包括教材编写、教法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等微观因素;从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来看,既包括长远的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又包括短期的阶段性的策略计划等。

  教育理论,源于他对生产、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善于洞察事物发展趋势的战略思维能力,也与他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相连。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看到并承认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水平的差距,才能打破传统观念,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才能把握未来、适应未来。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Copyright © 2018-2023 江南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电 话:400-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传 真:+86-123-4567 E-mail:admin@notesoncamp.com

地 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文庙社区黔中大道3号

渝ICP备2023015520号-3

关注江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