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新闻

jnxw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admin@notesoncamp.com

地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文庙社区黔中大道3号

您当前的位置是: 江南app > 江南新闻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江南app:新颖指导通用12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05:28:28 丨 文章作者:小编 丨 浏览次数:606

  一、与学生多沟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个性,把握学生的个性,更好的教育学生;二、与家长沟通:从家长的方面了解更多的学生资料,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培育学生;三、让学生全面发展:就像我,我学习虽然不错,但体质很不好;四、教育学生品德:在我们学习六(四)班有个小底个,下课我常常看见他被别的学生欺负,这就是学生品德方面的问题;五、注意自己的品德:我们学校有一位数学教师,她上课总是大大咧咧,一会儿骂这个,一会儿骂那个,而且骂法还不一样;六、不要太注重考试:考试,不过是一份测验,但老师们却很注重,上课总是说这个容易出,讲一讲,那个不容易出,不讲,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曾经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教兴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然而,教育经费的增加并不能直接提高教育质量,在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式教育,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往往使学校和老师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公平原则。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以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要求为改革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教育改革的呼声源来已久,学校和教育部门也有所行动,但我们却发现,教育的现状似乎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远,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的内容不减反增,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改变,导致为了迎战高考,不仅有了高考前的小高考和多次模考,还有了中考前的小中考和模考,小升初的择校考试,甚至是幼儿园的入学考试等,所有这些考试都是为了高考这一考,所有的学习都只围绕着一个目标――高分,现行的高考模式不仅像一堵无形的墙,挡在教育改革的面前,更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的施教者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又如何能提供给学生素质教育呢,高考使得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沉陷其中,又岂是能靠其自身的力量而改变的呢!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建立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这个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个双向制约影响链条的中心环节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政策规定,都要以这个教育方针为核心。衡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这三个有利于的核心,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教育被作为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教育部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行政意义上的上下属,学校的领导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教育主管部门用“升学率”、“合格率”、“验收”、“达标”等指标来考核学校,学校的教育活动围绕着这些行政指标而展开,学校和老师只对上级行政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学生负责,久而久之,学校便失去了自我,被各种外力因素牵着鼻子走,而不是按教育规律行事。

  然而,学校不同于其他行政部门,他的职责是育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学校的工作应该围绕“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创造力”来展开,而垂直化的行政管理不利于发挥施教者的创造活力。教育的对象和主导者都是“人”,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特殊行业,行政指令管理的缺陷就是忽视“人”的因素,将教育效应外化为可以测量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将外在的物化指标凌驾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上,结果造成在指标的指挥下,不顾个体思想情感需要,不顾个体个性发展,把学生生硬地变成可以测试指标的机器,成了指标指挥下的“异化人”。

  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之前围着升学、高考转,片面追求高分,进入大学后学生只要不犯特别严重的错误,基本上都能毕业,因此,学生以前绷得很紧的弦一下子松懈下来,突然失去了目标,没了方向,开始混学分,混文凭,毕业后工作单位一般也是视文凭来分配工作,而不是专业能力考核,大多数学生工作后都要从头学起,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严重脱离,甚至现在有部分学生为了找工作,毕业后不得不重新进入技校“回炉”。

  一次高考,便决定一个学生奋斗了12年后的命运,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有学生临近高考的紧要关头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一生毁于一旦。建议将每年一次的高考改为多次,每次考试试卷按照由易到难递进,赋以一定的权数加权平均得到最终成绩,如此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多次考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高等教育有别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普适性基础性教育,而高等教育注重学科分类,重视学生专业特长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学生是否具备该专业特长决定了其在大学该专业的学习是否顺利,甚至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建议高校招生增加面试环节,面试可以真实地考查学生是否适合在该专业学习,面试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少数学生严重偏科,综合排名偏低,但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的兴趣,且表现优异,显现出特殊的才能。这些学生在综合考核中处于劣势,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某些领域的杰出人才,如果在现有的高考体制中被埋没,对他们来讲有失公平,同时也是国家的损失。因此建议设置特殊学生通道,由所在学校进行推荐,给这些学生特别考试,做到人尽其才。

  改变高考模式,加强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几年了,教育主管部门也有所行动,如要求学生在校每天有一节活动课,增加了一些素质教育课程等,但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不但没有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有所增加,原因在于高考的模式没有改变,学校还得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转,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些学习项目。

  追溯起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奴隶社会的春秋、西周时期呈现出了美术教育的影子,专门针对工艺美术的创造和发明、装饰,开设了各种工艺的劳动者培训,师傅对徒弟的传授为其中的主要教育模式。之后,经历过东汉、唐、宋、元、清以及中华民国,我国的美术教育经历了漫长时间洗礼,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和检核。在教学制度以及模式上,都逐渐趋于全面。横面剖析中国文化的历程,无论是玉石、陶瓷工艺还是青铜器以及绘画、雕塑,它们都取得过无与伦比的非凡成就,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用。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压力的急剧增大,工作岗位的日渐饱和,现代美术教育更是广受指责。现今的美术教育也同样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跟随不上时代的需求。我们要客观全面的思索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的盲目否定。结合我国实际,我对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基本是抱有支持和乐观态度的,现行美教模式仍是最符合中国现状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结果,而是质量没有和数量同时提高的一个症结。从量变到质变,将是中国教育的下一个突破口,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在逐步改革。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简短的三十年,它的发展速度已经是非常明显了。当然,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弊端。在笔者看来,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发现中国现行美术教育的不足。

  现在有关中国山水画、江南app花鸟画和简笔画的速成班早已是见惯不惊,速成班的教师们将绘画的技法片面的进行集合,使其变得程式化,然后教给学生们。 似乎对儿童们的成长起到了帮助,但仔细思索,这些儿童画家也只能根据老师授给的模式画几笔,离开这种绘画方法一无所能。这无疑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给予了毁灭性的扼杀。美术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技术,它十分强调原创性,与音乐、谱曲与编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从原始时代就穿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空间。独立的美术创作只是价值、功能不同而已,而且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对美的认知,我们对古文明的考察也少了一个重要的线索。美术的“美”字是对美学、美育、美的理想追求,成为人类的精神旨归。它在生活层面和精神领域的无所不在、它所具有的创意、灵性及可借各种工具材料自由表达的特殊能量,以及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甚至劳作才得以完美化的特点,自然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比其它学科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国内外研究学家早就指出:人们在孩童时期的美术活动,以游戏开始、靠兴趣引导,是天性使然,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特殊优势,是各类优秀人才都需要的基础,即使是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对于那些急于让孩子成才的家长来说,把孩子教成具有“一技之长”的想法完全是个误区,缺乏将艺术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的意识。我们必须进行时常的反思,具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育正是如此,模式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被一种套路所限制,现在的美术教育,往往习惯地强调技能标准、强调等级,甚至诱以功利,其结果不是出“模仿秀”就是出反叛者。如果中国未来没有一大批心智健全、审美水平较高的热爱艺术的群体,怎么能有新的艺术繁荣?

  试问现在美术学院国画、油画、版画等纯艺术系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能当上画家呢,又有多少能留校任老师呢?大多数都转行从事别的行业了,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这就形成了就业困难的一个现象,并且也成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窘境。纯艺术的理论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奇效的,想成就一代名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企及的境界。“西方的美术在创造生活,而中国的美术在逃避生活”。中国美术教育过于讲究理论、技法,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梦幻中,对于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美术来说更要讲求实用性。学校应杜绝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亲近体验生活、张扬个性、发挥创造力、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美术教育的整体形势大幅度后退,逐渐将各类艺术教育抛之脑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长期没有相应的位置,这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素质造成了不可轻视的消极影响。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人格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因此,美术教育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浪费时间的。对美的认知是人类交流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心智。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没有美育,也就没有任何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能协调学生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协调智力结构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健康心理的形成。从长远和宏观上来考虑,不得不承认,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无论是在整体观的教育观念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是教学体制、方式等方面。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不符合教学规律和缺乏教学需求的方法进行淘汰,并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才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唯一出路。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理念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立足于服务学生本身,对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征的关注比较多,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方式更加有利于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主张学习和训练应当服从教师的安排,个体服从集体,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从而是一些有条件成长为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重视。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是出于被动状态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本位出发的观点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突破传统窠臼。

  (二)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具有丰富内容的关键作用。体育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较高,而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也非常容易造成当下教育技术的滞后性。因此不断创新和吸收新的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教学方法,同时还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这对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技与教育理念融合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总结当前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革新。因而其中包含了对传统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继承。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体育改革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起着强有力的反作用。从源头来看,体育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改革的现实需求才推动教学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技术的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体育教育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最新需求,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是最能够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素质,这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也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及时了解和注重体育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最新成果和环境因素充实教学改革。

  (一)高校建设过程中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其中硬件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日益提升,这对教学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无论从场馆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行十分有利。而且这对教学计划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教学计划和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具有高度可行性,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高校教育软实力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我国高校在经历了高速规模化扩张之后现已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同时这也对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起着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不断拓展,教师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软实力的积累和加强,同时这些教育教学技术的更新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也起着更加有效的推动作用。这对教育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学习和训练从而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因此这种形式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对教学计划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完善程度的。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是立足于学生需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传授。因此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兴趣。

  (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是服务式教学理念的产物,他主要是通过发挥教学辅助措施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铺路”。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同时也对他们教学计划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基础。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和计划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基础性影响作用,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对于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有重要作用。教学管理制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教学体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繁杂,人为因素较多,容易出现失误,因此对教学效果起着负面影响。但是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以现代技术代替传统人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一般承担着体育专业和全校体育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繁重对教学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而现代技术的应用将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工作解放出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对整个教学计划的设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为便捷,乃至发生了“知识爆炸”现象,面对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化的浪潮,高等教育现代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题中之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又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从20世纪70年代的幻灯投影,到80年代初的广播电视,再到90年代的多媒体计算机乃至国际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几乎每隔5到10年就上一个新台阶。尽管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中的最强音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技术为基础发展演化而来的,教育技术起源于美国,萌芽于二战时期,正如所有的科学技术一样,从产生开始就首先用于医学与军事,当时幻灯片、电影等被大量用于战时紧急培训士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战后,这种教学方法才被教育领域广泛地借鉴和运用,引起了美国教育史上轰轰烈烈的视听运动,之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教育手段革命的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是教育技术蓬勃发展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技术成为一个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技术从原先的一场浪潮发展成为一个领域、―个行业,最终成为一门学科。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认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定义大概包括教育中技术的应用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这是较早地把技术本身的运用作为教育技术本质特征的表述。1994年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出了更为清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介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丁兴富博士运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研究,认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一系列要素的总和,并指出教育技术不单指媒体、手段和硬件,也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总体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介。

  作为教育技术发展高级阶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它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83年,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的面向现代化,一方面指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包括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还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培养了一支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并逐步建成了以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传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不同的角度看,其本质涵义也有不同。广义的现代教育技术,指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现代教育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从学科性质看,它是一门实用性学科,综合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科学技术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从其研究的材料看,它又是一门演绎学科,而不是归纳学科,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从其研究的方法看,它运用系统论原理和方法去动态考察、系统分析,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整体性的一般规律和理论。

  狭义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而创造的具有现代教育特质的一切教育教学手段和理念。它侧重于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使用与评介。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应用研究,运用相关的理论、原理来解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远程开放教育的设计中,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以促进高层次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如何提高学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根据自己需求来获取学习资源,达到建构认识的目的等等。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观念技术和经验技术三大要素。物质技术即物质要素,主要指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装备和媒体;观念技术亦即观念要素,主要指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切理论、理念、知识,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另一重要要素是经验技术,这种经验形态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人力资源,是指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三大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在现代教育教学和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几千年来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即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与之相配套的是应试教育,它严重地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摧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虽然说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创新,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一般都采取“我讲你听”的路径来帮助学生获得封闭的、静态的、绝对的、僵死的知识,从而堵塞了获取新知识的通道。然而,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据粗略估计,在20世纪前50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远远超过了19世纪,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技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还要多。

  现代教育技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知识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提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现代教育,通过传播与发现相结合的路径来帮助学生获取开放的、动态的、相对灵活的知识,从而为知识创新打开了大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地推动了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进程。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国际上通常根据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的高低来划分高等教育的阶段,15%以下的称为精英阶段,15%-50%的称为大众型阶段,50%以上则称为普及型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一个重要追求是教育机会平等,公民不分性别、种族、家庭背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是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验证了的事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率先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此后不到20年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先后进入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手段和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手段,而且还出现新的学习方式,我国方兴未艾的现代远程和开放教育正是典型的体现。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和标志。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书写文明”向“数字文明”,“图像文明”飞跃。在这一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作为文明发展和传播的中心,教育活动的技术基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介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媒体不再局限于教材、图书等印刷品。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大力推广,江南app高等教育的教材、图书馆、资料室乃至具体的教学方式都在不断地变革,校园网、各种域网、互联网等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给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给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原有的学校教育的时空概念、距离概念逐步被打破,新的超时空、超距离、个别化学习的新模式悄然兴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数字化学习、信息化学习的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4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加快了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终身教育转变,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显然,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科技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要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以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在职学习、继续教育、专题研讨进修等各种形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同样对高等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种普遍要求,必将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是认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就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涵。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极其丰富,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包括物质基础、制度创新和精神意识等三个层面。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其中物质层面的构成要素,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并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全部涵义。事实上,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而忽略技术的实际运用,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教育者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隔膜,形成一种抵触情绪,如果忽视了教育者的现代化素质的培养,无论装备多么好,也不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以人为本,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便凸显出来,人们对自身的发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健康教育也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上转变,使其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属性。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

  体育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的。一方面,它是通过运动技术演练来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以人先天的身心素质为基础,通过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使机体和心理获得良好的自然生长,也有利于后天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体育是指向健康的。这里指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既能促进生理上的生长发育,也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因为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为什么有的学生酷爱体育课、有的却厌烦体育课?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过多注重学生生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碍于教师的权威,不得不练习教师所规定的内容,经受无趣的体验。为此,现代体育教育必须重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但体育的健康作用不是绝对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科学的方法,采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每个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素质及学习目的是不同的,体育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首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教学内容及要求尽量符合学生个人的需要。其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体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增长才智。

  完善的社会化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体育学习中就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过去体育教学中“一元化”的课程体制、“一刀切”的作业要求显然不利于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都大力倡导快乐体育教育,增设选修课程,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使体育教育对身体机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其次,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给予鼓励,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超越和人肯定超越的能力,使人类不但能创造运动项目,丰富运动内容,而且能随时改造运动环境,使运动适应人自身,而不是让人去适应运动。人本主义的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在体育过程中,除了教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展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体育强调体能发展与情感发展的一致性,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人格。

  我们知道,越是趋向于现代化的社会,其价值标准越是促使体育运动超越世俗的偏见,进入到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社会关系之中,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需要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则需要从德、智、体等几方面来对受教育者进行高水平的主体培养。这就促使总体教育观和每一学科的教育思想应不断有所更新和进步。体育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美、技能美和人格美,使学生从外在的身体到内在的人格,都能在朝向美的境界的追求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体育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建立终身体育观念,因为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而所要具备的体育意识是终身性的。人的健康发展是长期的过程,要主动、自觉地坚持锻炼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借助体育所进行的素质教育,需要通过运动练习,促进心智与身体运动交互,产生运动的体验,使人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对体育的感性认识,进而建立终身体育价值认知体系。

  21世纪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人才素质,促进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加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科教兴国的最实际和最迫切的行动之一。

  教育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改善教学手段、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管理效率,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大众化以及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这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要统一认识,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去,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及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到最近开始的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轮廓分明的四个发展阶段显示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重心和发展特征。

  教育信息化一出现,便与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许多人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集中于技术层面上。例如,国内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此可见,所谓“教育信息化”,重点即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维度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方面。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也有研究者提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的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发展到了系统的组织和机构层面。正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一样,“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并无一个预置的固定框架和模式,需要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题库和学校管理软件到今天琳琅满目的多媒体软件和教育资源库,从简单的电子教室到各地互联网和校园网的迅速兴起。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的建设,地区性城域网络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几乎都已直接接入CERNET,而且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已近十万所,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达5700多所。

  据1999年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3000万人,拥有计算机165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所有的高中在校生都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大中城市70%~80%的初中在校生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15%~20%的小学生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1 年年底,约有15579 所中小学建立校园网;全国中小学有电脑307万台,大约51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同时国家逐步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广大中小学生都可目睹、聆听名师讲授的课程。

  例如,我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四年级开始,每周一节课,保证每生一台机。学校曾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奖金,五年前,学校就组建了互联网和校园网,是采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学校为每个教师配置了一台电脑,学校有四间配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有三间每间配有56台电脑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的配机为C66及P3900。现在,校园网内共有电脑近三百多台,每台机均能上网,并且局域网内的各种相关的安全配备齐全,如安装瑞星杀毒网络版(300用户),用过滤王(硬件)对不良信息过滤,安装了硬件防火墙等等。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不清,相当多的人将“教育信息化”和“购买设备”“上网”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并不真正了解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要想理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要先明确信息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目前,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是信息资源库和校园网的建设。另外,还要形成全国性的服务、培训机构,形成整体性发展的良好发展模式,尽量避免区域性、地方性的分割发展。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教育软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硬件易得,软件难求”,许多地区和学校,硬件设备上去了,就是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管理软件和教学软件,以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

  多数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总体还处在初级阶段,程度不高,发展不快。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推进步骤尚不明确,校园网虽然建成但利用效率不高,学校计算机配备仍然不足,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师培训有待加快,非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

  (3)是学以致用,狠抓应用。如何使资源为我所用,发挥效率,信息技术人员应结合培训所学知识,迅速熟悉机器性能,熟练操作技术,保证接收系统良好的运行,并按照计划定期下载相关教学内容,及时与各科任教师取得联系,指导科任教师将下载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去。有价值的同步学堂、示范课,用刻录机制成光盘交给科任教师使用。

  网上资源十分丰富,每天都下载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从简单的文字信息到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科资源中有很多各科的成套教案,直接打印下来,稍作修改便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去使用,教师们可以轻松地备课和讲课。网上作业也灵活多样,网上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文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灵活、牢固,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层的把握,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使用,我们发现教育网络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网上优秀的课件资源(示范课、学生天地)对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网上下载的各种资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拓展了知识面,特别是英语学科方面,利用网上声情并茂的课件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纠正发音,积累常用短语,提高交际能力。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推动教育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以教育资源为基石,以应用促发展,做到边建设、边使用、边发展。如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应用比较活跃,这一切,均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同时满足个人的需要,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媒体和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交换、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使学生的素质在合作和协作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绵亘不断的渐近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靠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要从具体做起、点滴做起,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认为,教育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总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民主性、科学性、人文性、开放性,而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应该向这个总趋势不断靠拢、看齐,以融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中去。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发展转型时期,各种现代化理论层出不穷,其中,科教兴国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和目标,而它则突出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总体性目标。这是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变革需求。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是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历史任务决定了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制度必须进行相关的改革与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师范教育制度已经在社会转型时期暴露出不适应的地方,因此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积极构建具有历史必然性。

  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已经历经了大概百年的历史了,其中经历了重重的艰难困苦,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构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教师教育制度,显然是对传统教师教育制度的延续性继承行为。事实上,我国对于教师教育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大致上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早期的单一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独立与综合性教育学院并存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重建单一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试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前三个阶段都是借鉴了国外的教育制度,直到最后一个阶段,我们中国才发现完全照搬照抄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而是应该正视中国特有的问题,这就是说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不确定性、外来性和摇摆性问题。因此,当前历史背景下,教师教育制度就是要继续传承以往的教育制度经验,取长补短,更好的发展现代教师教育制度。3.它是为将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铺平道路。我国教师教育制度自从诞生以来,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竟最初的几个阶段都是拿来主义的借鉴,显然不符合中国具体的国情,从而使得我国教师教育出现了混乱不堪的无序局面。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扫除这些无序的发展状态,让以前走过的弯路、错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和调整。目前,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对过去那些失误和弯路的重新审视的结果。我们需要在当今这个时代积极构建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制度,以更好的提升教师教育制度与中国国情的吻合程度,进一步加大其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发展,教师教育体系也将从相对独立向开放有序发展,教师教育管理从政策保护向制度完善发展,教师培养培训从相分离向一体化发展。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构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师职业待遇不高,教师教育实践匮乏,教师教育标准陈旧,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职能有所削弱,普通综合高校的教师教育工作没有到位,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资源严重流失,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教育模式落后单一等。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努力构建适应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应该把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放在战略性的高度。现代教师教育关乎国家事业和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都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来审视教师教育制度建设,要从政策导向方面加强对于教师地位与待遇的提高,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更为完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教师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将教师免费教育制度扩展到全国性的师范院校,让其真正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此外,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政府应该强化对于农村教师的培养制度建设,从政策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优惠或倾斜,设立一定额度的教师培养基金,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2.教育学院和机构应该重新定位自己,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是一些师范院校。其中,一些重点师范院校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方面有着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它们是我国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它们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进去。因此,这些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自身的中流砥柱作用。具体来说,这些师范院校应该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视与定位,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师资源的培养与培训,让教师教育制度中的培养制度更为科学合理,水平更高。应该进一步推广免费和定向教师培养制度,让师范院校的学生生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中国对现代教育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维持。这种维持的方式是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按照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教育的管理目标由原来的全面性管理转变成有选择性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成间接管理方式;由原来的过程管理转变成目标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成法律和行政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时间上,由原来的短期管理方式转变成长期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成宏观管理。

  所谓现代教学意识,就是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管理问题上的看法。实际上是研究教育管理和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基础教育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由此,教育管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在教育管理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强化普及,淡化选拔,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素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以便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所谓现代公民意识,是人们对现代公民所享受的权利、义务、法律法规及思想道德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对于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只能对现代公民的意识进行彻底的研究,引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认识和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的战略意义,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才能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把应试教育转化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上来,在为了办好学校和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要端正思想,把培养和造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确立了现代公民意识,基础教育管理才能转移到保证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社会合格的公民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地把应试教育转变成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轨道上来。

  1.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目的是使教育工作在方针、制度、经费、人员、设施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有法可依,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调节各种管理对象。实现教育管理主体这一职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随着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服务于管理职能的。目前在中国,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要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微观介入转变为宏观调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等;其管理手段则从单一的行政指令、政策转变为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手段的相互结合。

  教育界经常提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对教学中与高中重复的经典物理内容应该进行精简、凝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如:力、功、电场强度等基本概念及牛顿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基本规律,教学中点到为止,提醒学生注意几个问题就可以了。对中学中没讲或不可能讲清的基本知识,要从现代物理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和提炼,精讲细讲,强化理论体系。1.1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动态物理教程,让物理课程动静结合,化间断为连续,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案例:画出离地面不同高度的物体的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对抛射体运动的射高、飞行时间和水平射程进行求解。很多学生觉得解答物理题有困难的本质原因在于不清楚此物理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没办法依据题目作出辅助图帮组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visualbasic程序设计将此程序课件进行编写,在讲过程中演示此动态过程。如图1所示。在这一个工程里面对参数进行设置,输入高度,初速度,夹角及初速度范围,当我们单击演示时,计算结果能够相应的反映出来。动画演示帮助教师在讲解中突出重点———从图中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出射高、飞行时间、水平射程是由初速度、V与X轴的夹角、以及高度决定的;在此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生能够从动画中看懂运动轨迹,理清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把一些复杂难懂的题目文字变为图文并茂的动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其乐融融。1.2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一边分析物理现象,一边画图,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涉及到电学时,可以采用一些画图软件。如图2。元件箱和工具箱里面的元素可以任意使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电路图自己选择元件,进行电路图的连接,并且学生可以在第一行导航条里点击开始测试所连接的电路图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习,达到了教学的最终效果。

  2.1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声色兼备,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式的教学方式。当技术融合在物理教学中时,教学已由讲授型向创新型过渡发展。这时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2.2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育技术,把静的变为动的,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养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成为物理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2.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技术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甚至是国际之间的一些的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搜集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便,范围更广,效率更高。然而技术是具有双面性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用Flash制作平抛运动轨迹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掌握,因为把一段不易理解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动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教学内容。技术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淹没了思维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信息技术,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

  笔者认为,物理教育不仅仅有社会科学的一面,也有自然科学的一面。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难度,可以通过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来解决。教育技术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给物理教学以及师生的发展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且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教育技术可能会给物理教育带来全面的、跨越式发展的变革潜力,让教育技术为物理教学服务。

江南app:新颖指导通用12篇(图1)

Copyright © 2018-2023 江南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电 话:400-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传 真:+86-123-4567 E-mail:admin@notesoncamp.com

地 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文庙社区黔中大道3号

渝ICP备2023015520号-3

关注江南app